生的,但是以后像亲的一样,这样互相护着,互相拉拔着,就很好。”
“老二,石头到上学的年纪了,下个学段,你就把他送学堂去读书吧明年小云也到了上学的年纪,也要去读书。你们要想以后孩子有出息,能出人头地,能让你们在这乡里乡亲面前有头脸,就得供他们读书,让他们出人头地。这是你们大哥的意思。”
老二有些为难地说“读书有出息谁不知道先前的时候,秀才老爷举人老爷不都是读过书的吗可是要供出来一个,多不容易啊”
朱凤英翻白眼说“你傻啊现在哪里还要考秀才考举人啊现在是要读完初中最好是读完高中以后他们才能走得出去啊去城里的工厂里干活,才能进得去的知不知道这次我可是看到了,你大哥学校的一些领导,就可以凭着关系,把家里读过一点书的人送到工厂里单位里上班,有个稳定的饭碗”
老三一听,立马激动地问“那我们可以去吗”
相对于在乡下种田,去工厂里上班,风吹不着,日晒不到,雨也淋不到,真是舒服多了。
朱凤英直接翻了白眼说“做你的梦呢你没文化没本事,就算你哥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法让你们进你们不行,就要为孩子们想想现在孩子还小,有的是时间,别让他们天天放牛煮饭喂猪之类的耽误了。”
朱凤英在城里过了几年,也算是长了不少见识了。
军校和附近那些工厂单位之类的地方,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谁家有关系有渠道,把亲戚安排个工作,完全不难。就比如当初对邓秀宁下手的王梅,她就是因为有个主任舅舅,才能在军校的后勤仓库占个位置。她一出事,她那个位置立马就被其他有关系的人给抢了。
但是这样的位置,也是要有文化才行的,如果有关系,但是没啥能耐,大字不识几个,也没办法。
就比如隔壁的李翠花,她倒也想像别的军属那样,每天早上背着小包去厂里上班,下了班再回来,每个月领十几块钱的工资。可是她没文化没本事就不行啊。
因为娄主任的介绍,也因为胡春桃等人的解答,让朱凤英发现,大家的关系
也是错综复杂的。
朱凤英倒也想塞两个自家人进去,可是家里两个儿子不顶事,她又有什么办法
朱凤英从刚开始的训儿子,慢慢地变成了和儿子苦口婆心地聊,她觉得两个儿子变成这个样子,她这个当娘的没教好也是有错的。
邓秀宁刚开始还能听他们说话,时间久了,她就觉得睡意上头,头一点一点地犯困了。
朱凤英把她搂在怀里,让她靠在怀里睡会儿。
老二说“娘,这样你也挺累的,不如让她去床上睡吧。”
朱凤英说“不了,我和大爷家的老大媳妇说好了,我们祖孙今晚去她那儿睡。”
因着几年前邓奎先打的那个电话,村里立马就换了村长,也让大爷家老大有了机会上位,因而他媳妇是十分感激朱凤英一家的。这次她一回来,就热情地邀请她过去住。朱凤英也就没拒绝。
夜深了,那边还派人来找朱凤英了,朱凤英便结束了和两儿子的聊天,说“我的话,你们两个好好想想,如果不想你们以后儿子闺女还跟你们一样种地,想让他们去城里过好日子,就听我的话,听你们大哥的话。你们大哥打心底里不爱搭理你们,但是对你们两家里的孩子是挺喜欢的。为着以后孩子有个好前程,你们就得送孩子去上学。”
老二老三看上去是乖乖点头答应了,但是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应了。
朱凤英叫醒邓秀宁,说“秀丫头,来,我背你。”
邓秀宁打了个哈欠,摇了摇头“我自己走就行。”
她现在可不是以前的小豆丁了,朱凤英也老了一点,再背她就有些吃力了,她还是自己走吧,虽然眼睛还睁不开,但是朱凤英牵着她走路她还是能走的。
朱凤英笑说“秀丫头心疼我了。那行,那我牵着你走。”
走在路上,村长媳妇忍不住问“三弟媳,我刚听你和他们说让孩子上学堂,上了学堂以后真能去城里吗”
朱凤英回过神来说“老二老三家的孩子,是我家老大看好的,觉得那两孩子有点灵性,所以想让他们两读书,以后出来也方便拉拔,不然大字不识一个,他想帮忙都没法帮。至于别家,我就不知道了。”
村长媳妇笑得有些
热情,说“您看,咱们两家虽然是早分家了,但是也没出五服,也还算得上是兄弟本家,以后我家孩子如果读书能有出息的话,你家老大他是不是也能帮衬点”
随即她马上又补充说“当然这不是白让他帮忙,除了以后可以有照应,以后村里有啥事儿,我们也帮得上忙。”
说完,村长媳妇也觉得有些底气不足,人家都出去了,还能在村里头有什么事儿他两个弟弟都得罪他了,想必邓奎先也不太愿意管两个不成器的弟弟了。
朱凤英也没料到村长媳妇会这么说,酝酿了一会儿,才回答说“这个事儿,我也没法一口答应你,我做不了老大的事儿的主。不过你的话呢,我会转给我家老大听的。咱们村有一个他那样走出去的不容易,如果能让后辈也有出息,光耀祖宗,他应该也是愿意的。”
村长媳妇听明白了她的意思,老二老三家的孩子,是邓奎先自己喜欢,觉得孩子不错,才想着让孩子读书,以后好提携,不是朱凤英的意思。而邓奎先那边,现在还不知道村长家的孩子的情况呢,自然也不会有什么要提携的想法。这事儿确实全赖朱凤英回去以后帮她说项。
于是村长媳妇待祖孙两更热情了。
第二天,朱凤英带着邓秀宁又在村里呆了半天,吃完午饭就去她娘家了。
村长媳妇留两个人多住两天来着,朱凤英说“我这次回来,都是想好了的,过两天就要回去了。家里还有一堆事情要收拾,不久老大的调令就要下来了,我们就要搬。时间不多了,得赶紧的呢”
见人确实留不住,村长媳妇只好遗憾地让祖孙两走了。
朱凤英娘家有几里路远,和这边是同一个公社,但不是一个生产大队。
朱凤英的亲娘是早就没了,死在了日本人的枪下,但她还有几个兄弟姐妹。
见了他们一回,聊了聊最近的情况后,祖孙两又回到了城里。
坐上返程的车,邓秀宁也是松了口气,她见到朱凤英和那些亲戚乡亲邻居们聊得热络的时候,还真担心她想留在乡下过日子了,幸好她没改主意。
祖孙两回到军属区的时候,邓奎先的毕业大会已经开完了,分配去哪里的调令
和职务也很快就下来了。
邓奎先正好有点时间,便帮着家里收拾东西,还和各个战友联络一下感情之类的,特别是像金振汉这样的,本来就是在战场上肩并肩战斗过得好兄弟,这次不同的职务调配,肯定会把两个人分开的。
林琳则是频繁地回娘家,除了舍不得娘家人,还有一些重要的带走不方便的东西寄存到娘家去。
看到祖孙两个回来,林琳也着实是大大地松了口气“妈,你们可算回来了,你不在家,好多事情我和奎先都闹不太清楚,哪些要带走的,哪些要送人的,都还没分完呢”
朱凤英说“所以我们赶紧回来了人家都留我们多住两天,我哪放心啊,赶紧走完了亲戚就回来了。”
“那就好那就好。”
附近邻居大多也是挺忙的,这附近许多都是邓奎先同期的同学,大家毕业的时间也相同,所以都在忙着收拾整理搬家。
邓秀宁除了整理自个儿的东西,也要和附近的朋友们搞联谊,说再见,大家约好了,到时候要问到各自所在驻地的联系方式,要互相写信打电话。
蔡解放是最舍不得邓秀宁的“妹妹,等以后读完了书,我去找你”
邓秀宁说“我看啊,还不如在大学见好了,你去找我也没用,指不定我爹又会调到哪里去呢。”
像邓奎先这样的,肯定是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而在近些年,边疆都并不安定,所以他的调动可能会比较频繁,而蔡政委这样的老革命老党员,更多的会做规划部署工作。
蔡解放听了,不由得叹了口气,说“是啊,我也担心以后找不到你了。你要知道,我爸可能也会要调走了。”
邓秀宁很吃惊“蔡伯伯也要调走了吗”
蔡解放点了点头“我爸在军校快十年了,我差不多生出来就在这儿了呢还挺舍不得的。”
邓秀宁很震惊,不过仔细想想,也可以理解。如今部队内也是人员调动频繁,边境是北有苏联,西南有印度,东有台湾海峡,南有不安宁的越南,四面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蔡政委这样算是有资历有能耐的老革命了,而且革命信念坚定,履历干净,这个时候他被调走升迁,也不奇怪。
更何况,他要是一直在这儿当政委,以后岂不是全军都有他的学生了
这事儿计较起来,可就太复杂了。
“没事儿,我给你写一个我阿姨娘家的联系方式,到时候你要是不知道我的新地址和联系方式,就联系他们问问。”邓秀宁安慰他说。
作者有话要说昨晚因为高审,我写出来了就没法焕新章节,本打算等到十一点换掉,结果到了十一点我因为被别的事情绊住了,就把这事儿给忘了,我晕死太难了直到重新写新章节才发现这个问题,,,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